簡述文化生態 文化區 文化景觀 文化擴散 文化整
溫州平陽西灣風景名勝區是國家2A級景區,位于平陽縣的東南部,從南至北可分為楊嶼山、二沙、西谷倉、西灣、跳頭五大景區,是一個以海蝕、礁巖、灘涂風光為主體的海濱、海巖型風景區。西灣景區最為突出的是海蝕海岸風光和溪水溪瀑。在16.5公里的海岸線上布滿了礁石及灘涂沙灘,礁石經海水沖刷和自然風化,其層次紋理清晰、色彩豐富,并形成了造型奇特、富有變化的礁巖海蝕地貌。在靠近海邊的山上有兩組溪流瀑布,水流四季不斷,還伴生有眾多的深潭幽谷,這種海濱溪流瀑布在其他地方也是極為罕見的。西灣不僅有迷人的海蝕、海岸風光,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深厚的歷史積淀。景區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十二座烽火臺,是溫州地區保留至今最多之地?!昂I咸以础倍搭^,體驗不一樣的海島洞頭縣是全省唯一以縣冠名的風景旅游名勝區,冬暖夏涼,風光旖旎,有石奇、灘佳、礁美、洞幽、島多、魚豐之特色,富有“海外桃源別有天”之意境,全縣共有7大景區300多個景點,先后建成3個旅游度假區和仙疊巖娛樂活動中心、半屏山探險獵奇區、大瞿島漁鄉風情基地、竹嶼島野外生存旅游區以及具有軍事旅游特色的國防教育基地。北面的大門島(洞頭列島中最大的島嶼),東北方向的鹿西島,西南方向的大翟島,南面的南策島等。由于不同地域移民的共住,洞頭成了閩南文化和東甌文化的交匯地,長期的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船上敬媽祖,出海迎“頭鬃”,祈佑放水燈,節慶賽燈會等,獨具濃郁的漁鄉風味。島上文藝工作者搜集的海洋魚類故事,創作的反映漁村民情風俗的歌舞,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游客們身臨其境,定會有深切的感受。近些年,以弘揚海洋特色文化,促進百島旅游發展為主旨,創辦了“漁家樂”民俗風情旅游節,已舉辦四屆。節慶期間進行的活動豐富多彩;民俗踩街展示、文藝演出、絕技絕活表演、風光攝影展覽、文化名人采風活動、漁鄉美食菜肴評選等,吸引了無數的游客。
晉文化的晉文化八大旅游文化品牌 文化
晉文化八大文化品牌是指:華夏之根、佛教文化、黃河之魂、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公故里、古建瑰保、太行神韻八大旅游文化品牌 三晉大地,表里山河,人杰地靈。山西作為中華文明歷史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發端,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其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留存有35000處文物古跡,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9處,位居全國第一。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生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并以“華夏文明主題公園”、“古代東方藝術博物館”、“中國社會變更和進步的思想庫”三大特征組成了“華夏文明看山西”的深厚內涵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迅速成為實力雄厚的三個方國,在那個諸侯連綿征戰、百家爭鳴不停的特殊歷史時期,韓、趙、魏的活動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在三晉大地上演了李悝變法、魏文侯改革,西門豹治鄴、張儀縱橫天下、胡服騎射、圍魏救趙、長平之戰等一幕幕精彩紛呈、聲勢浩大的歷史正劇。秦漢以來的山西譜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光輝篇章。從某種角度看,山西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地帶。山西始終發揮著民族大融爐的作用,譜寫了民族大融合的輝煌篇章。上古時中原各國因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而稱華夏,與其毗鄰或是錯雜居住的其他民族被視為戎狄蠻夷。隨著華夏各國的日益強大,西戎為秦所滅,赤狄、白狄為晉所滅,齊滅萊夷,大部分的淮夷小國被楚、魯所滅,戎狄蠻夷逐漸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逐漸融合于華夏族。西漢一朝,通過武力打擊、和親通商等政策,促進了與匈奴的民族融合。東漢時,北方草原大旱,匈奴分為兩支,南匈奴依附漢朝,南移入山西汾河流域。建安初,曹操分匈奴為五部,分居山西,合計約20萬人。兩晉時民族融合的規模再次升級,匈奴四次大規模內附,移民部落多達19種,特別是太原地區成為移民的集中地。與此同時,雜居于山西的還有羯人、鮮卑人、羌人、氐人等。十六國時期,山西是當時矛盾集中的地區,各族迭相稱雄,戰亂相因不斷,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亦加劇。三晉文化因民族融合充實了新鮮血液,各族人民在漢化過程中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宋明時期的大槐移民是中華民族艱苦創業、愛國念祖的精神象征。據學者考證,南宋時即有從山西移民事,但明初洪武、永樂兩朝移民規模大、次數多,達20余次,長達50年之久。明廷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為移民登記造冊,發放川資憑證,住戶部循入里籍后,由后軍都督府派兵押解赴各省州縣定居。移民不僅來自洪洞,還遍及山西全省。去向則尤為廣遠,遍布國內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大槐樹成為移民聚散地的標志,各地后代移民共認大槐樹為其祖先故地所在。元末明初,中原江淮間戰亂不已,極大的破壞了生產力,人民死傷無數,城郭為墟,農村殘破,兼以水旱蝗災,兩淮、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之民,十亡七八,“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而山西由于地形險要,鄰省的戰事很少波及山西,省內大部分地區,又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明廷為了鞏固政權,恢復生產,采? ?了以移民墾荒為中心的振興農業的舉措,將洪洞縣廣濟寺定為移民之地。大槐樹移民在各地力披荊棘,除草萊,立街市,漸至人煙繁多,百貨駢闐,野有余糧,民無菜色,在各地經濟發展、民生振興中貢獻頗巨。后世移民子孫,又外出奔走,近代頗多赴海外謀生者,故海內外華人后代均有以大槐樹為祖籍,追念先人辛勤創辟,寄托愛國愛鄉之情。廣濟寺門前漢植大槐樹便同移民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移民之根,成為根祖的代名詞,也成為激發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淵源。 山西東以太行為天然屏障,西和南以黃河為自然疆界,北邊橫亙長城天塹,境內太行、恒山、五臺、太岳、中條、呂梁六大山脈縱橫起伏,丘陵、盆地遍布期間,山地、高原回互相連,地勢險峻,關隘眾多,形勢天成,表里山河,據之則居高臨下,東出可取冀豫平原,南下可逐鹿中原,西進可窺視關中,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民族交融之所,文化激蕩之處,呈現著獨特的邊塞風情。5000多年前,河東解州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黃帝族先后戰勝了炎帝族、九黎族,形成了華夏民族。古代戰爭遺址,有戰國后期規模最大的戰役“長平之戰”古遺址,有聞名遐邇富有歷史傳奇色彩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有曾經殺聲震天、尸橫遍野的金沙灘古戰場,有荒冢累累葬有萬千漢代戍邊將士遺骨的山陰漢墓群以及至今仍然較好保存的代縣楊家將祠堂、寧武宋建寧化古城、新廣武城與舊廣武城等。古代眾多名將如戰國的廉頗、李牧;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三國時的關羽、張遼;唐代的尉遲恭、薛仁貴;宋代的楊業及楊家將、狄青等,皆出自山西,他們與長城一道演繹著民族的歷史,鑄造著民族的精魂,是山西乃至長城文化的不盡源泉。 古色太行――古老的人類文明。太行山是一座不朽的人類歷史豐碑。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沃土繁衍生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就在這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變革。太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媧山,“神農嘗百谷”、“粒王填?!?、“參盧農耕”、“羿射九曰”“、女媧補天”等神話傳說都發生在這里。相傳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都在此活動過。女媧的主要活動舞臺就在山西太行山,有不少女媧遺跡留存,如長治天臺山有女媧“煉石補天”的“望天臺”;晉城浮山北谷,有女媧“煉石補天”的“媧皇窟”;長子發鳩山,有女媧“精衛填?!钡倪z跡;黎城廣志山,有女媧所至的“媧皇廟”等。太行山歷史悠久,不僅有古老的人類文明,而且有豐富的文化寶藏。太行山兩側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散發出古色古香的魅力,留下了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賢士、文豪武杰、宗教名流、神醫巧匠的足跡?!巴1扼绮荒苁?,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碧拼娙死畎自鞒觥缎新冯y》的詩句;三國魏相曹操在北征途中也寫下了“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的凄涼與哀嘆。先人的感悟使太行山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蒼茫,從山西解州的涿鹿大戰到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從晉國諸侯到開創東周,從春秋晉國到三晉分家,從長平之戰到秦朝一統,興衰起伏的歷史劇在山西輪番上演。歷史的凝固使山西的地面古建筑占到全國的72%,這72%中在太行山地區就占到80%以上。
涼州文化 | 涼州文化的源頭——馬家窯文化 文化
編者按
涼州文化,從起步階段,就處在早期文化的繁榮地帶。文化的源頭剛剛形成,就已經贏得滿堂喝彩。
武威地處黃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匯地帶,這里綠洲平坦,水草豐美,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們在此繁衍生息,從那時起,就拉開了涼州文化的序幕。
我們先看幾則考古方面的報告。
旋渦紋雙耳彩陶罐
報告一:1972年在武威市涼州區東河鄉(今金河鎮)王景寨村發現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時期旋渦紋雙耳彩陶罐,其構思巧妙,是馬家窯文化彩陶高度發達的代表作,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專家組定為一級文物。這件旋渦紋雙耳彩陶罐繪制的圖案,是馬家窯人對自然充滿詩意的哲學思考和強烈追求美的審美愿望。
報告二:1991年春,甘肅武威市磨嘴子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殘破、然能合成的舞蹈紋彩陶盆,高約14厘米,口徑29.5厘米,腹徑28.5厘米,底徑11厘米。
報告三:2005年7月,考古人員在武威磨嘴子發現了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甘肅仰韶文化馬廠期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次遺址發掘是武威市歷史上較大的一次,共發掘甘肅仰韶文化馬廠期墓葬76座、灰坑43座、居住遺址8座、窯址6座,出土的器物有彩陶罐、陶球、紡輪、石斧、石棒、石刀、骨珠等,另外還有一件珍貴的彩陶壺。
這幾則考古報告透露出怎樣的文化信息呢?
專家指出,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約5000年,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那些彩陶上最原始的圖案和線條,默默閃耀著文化的光芒。
這種早期文化,就是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1924年在甘肅臨洮馬家窯發現的一種文化遺址,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的東北部,一般把它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早中晚三個發展階段。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是馬家窯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區之一。從考古發掘來看,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在武威均有發現,如屬于以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有涼州區下雙鎮蓄水村東的瓦罐灘遺址、豐樂鎮郭家山遺址、韓佐鎮五壩山遺址等;屬于半山類型的遺址有涼州區四壩鎮半截墩灘遺址、豐樂鎮郭家山遺址等;屬于馬廠類型的遺址有涼州區金河鎮王景寨遺址、古城鎮塔兒灣遺址、新華鎮磨嘴子遺址、古浪縣裴家營鎮老城遺址、高家灘遺址等。在已發現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器物,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各類型精美的彩陶則是武威境內馬家窯文化陶器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獨特的地方風格和地域特色。
馬家窯文化遺址
那么,考古發掘出土的那幾件彩陶,又能說明什么?
從出土的各種彩陶的燒制、紋飾和裝飾技巧及風格來看,充分反映了早在5000年左右,居住在武威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成熟的制陶工藝和高超的技術水平,體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根據《甘肅省馬家窯文化遺址統計表》,馬家窯彩陶的中心區域包括武威市的部分市、區、縣。換句話說,涼州,正處于馬家窯文化的中心。
涼州文化,從起步階段,就處在早期文化的繁榮地帶。文化的源頭剛剛形成,就已經贏得滿堂喝彩。
作者簡介: 李元輝,甘肅武威人,先后在《甘肅日報》《民主協商報》《貴陽晚報》《未來導報》等報刊雜志發表歷史文化類文章三百余篇。近百篇文章被《鳳凰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平臺轉發。2014年由線裝書局出版詩文集《詩文話天馬故里》(與西木合著),2015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汗血寶馬》,參與編撰《村口有棵大槐樹》《涼州寶卷之方四姐》《涼州會談》等影視劇、舞臺劇劇本?,F供職于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來源: 涼州文化研究
點擊“閱讀原文”